170910五個信仰提醒,以弗所書一章15-19節

170910五個信仰提醒,以弗所書一章15-19
台北公舘教會主日禮拜講道
題目:五個信仰提醒
經文:以弗所書一章15-19
講員:王豐榮牧師
日期:2017/09/10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神學導論中,五個信仰提醒。
一、兩種相反的特質  二、對應真理的人  三、弘道或弘人  四、盡己所知的愛上帝
五、心存驚喜的預備

透過這些提醒,幫助我們的信仰學習可以與生活更貼近。不是只有在神學院讀的神學,是每一天我們都可以不斷思想信仰的意義。

一、兩種相反的特質:
信仰帶有包容性,又有排他性。在看似自由的神學討論中,也有信仰的原則。我們會舉一個例子:基督徒可以吃祭拜過的食物嗎?基督徒可不可以鴨血、吃豬血糕?

二、對應真理的人
當我們追求真理的時候,卻會忽略人的感受。當我們在甚麼樣的個性中,我讀出的聖經就是甚麼樣的結果。有人專門挑聖經的矛盾與毛病,他讀聖經就無法讀出生命的意義。

三、弘道或弘人
基督徒傳揚耶穌的福音,是一位弘道者。但是過度高舉傳福音的牧者時,就只看見牧師的名字,而忽略牧師傳講背後的福音大能。

四、盡己所知的愛上帝
信仰盡力就好,我們無法強迫別人來接受福音,耶穌也不強迫別人來接受,只有願意打開心門的人可以領受。愛上帝可以在靈命上的親近,沉浸在天父的擁抱中。也可以在知識理性上來認識神。

五、心存驚喜的預備
信主久久的時間,您的信仰是否充滿活力。當我們發現「我是一個罪人!」「耶穌要拯救我的生命!」這樣的感動,得赦免得釋放的經歷。我們是否有深深感動。當一個人願意放下自己,完全給上帝使用時,上帝要動工在我們的生命。您會在哪裡體驗到上帝的同在?在音樂中、在藝術作品中、在大自然中、感嘆上帝創造的美好。

一、兩種相反的特質:
信仰帶有包容性,又有排他性。在看似自由的神學討論中,也有信仰的原則。在以弗所書一章15-19節中,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禱告祝福,有何等大的盼望、求上帝智慧啟示的靈賞賜給教會,得著豐盛的榮耀,讓人看見信主的人,所顯示出來的力量。這裡指向上帝的包容性,信主的人滿有能力。

在信仰中也也排他性: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靠是耶和華的名。詩篇207節。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重這個、輕那個,你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財富)馬太福音624節。

服事中有很多的智慧,需要安靜我們的心來選擇,決定先後次序,將上帝的工擺在前面。保羅在傳福音的旅程道路中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去,他有一個路線。上帝愛世人,愛每個人,祂更希望每個人因著耶穌基督來得救,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

現在崇拜上帝的宗教很多,您所信仰的是否正確。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會、基督教福音宣教會~攝理教、到現在的東方閃電~全能神教會。我們好像可以了解這些在講關於上帝的信息,但是他卻不是正確的信仰。這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神學的原因,在2000年的教會歷史中,有很多好像在講上帝的信息,事實卻走偏了。

基督徒可以吃祭拜過的食物嗎?
在鄉下廟宇文化興盛的地區會遇到一個困難,就是拜拜神明生的時候,鄰居都會邀請基督徒會友去吃辦桌,我們是否可以去?  我們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希望得著他們的心所以一起去用餐。他們還會特別預備一份沒有拜過的食物給我們吃,參與是因為地方文化的禮尚往來。聖誕節的時候「耶穌生」辦桌,換邀請拜拜的鄉親一起來教會聚餐。

在這件事情我們是包容性,或是排他性。牧師常常會舉保羅的例子,因為初代教會也處在拜拜文化興盛的時代,市場賣的東西都是拜過的東西,基督徒不吃嗎?不吃就沒有東西可以吃。

參考資料:基督徒可以吃祭拜過之物嗎?  鄭盛光(金燈台活頁刊)

像華人社會,哥林多的社會也充斥着許多廟宇偶像,常有舉行宗教祭拜儀式,祭獻供物給各方神明。哥林多的信徒生活在這樣迷信的環境中,難免受到影響,他們至少要面對三方面的抉擇:
  1.去與不去的抉擇:外邦不信主的人常有不同的社交活動,包括婚宴,歡慶,娛樂盛會,答謝神明之宴會等。這些活動經常在廟中舉行,若被邀請參加,該不該去呢?若去,當然有機會和外邦朋友交往,但就同時置身於偶像廟宇中;若不去,幾乎等於斷絕與社會交往的機會。
  2.買與不買的抉擇:當時在市場上販賣的肉類,主要來自神廟與祭禮儀式中的祭牲。這樣,會否就是污穢與不潔之物?可不可以買呢?
  3.吃與不吃的抉擇:擺在面前的美食是祭過偶像之物,有時是家人從廟中取回來的,有時是家中拜祭偶像後用來招待朋友的,可以放心吃嗎?

哥林多前書6:12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
哥林多前書10
2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24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25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話,26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31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 神而行。32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 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33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保羅提出的原則
  針對以上的問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八至十章作出教導:
  1.不要因為擁有知識,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也知道只有一位神,而輕看那些不吃的人。要學習用愛心來應用知識。(八:1-6
  2.要體貼那些信心軟弱的弟兄,他們雖然信了主,心中對偶像仍存有懼怕與不安之心,以為祭偶像之物能污穢他們(例如帶來不幸災害或病痛)。(八:7-8
 3.神的國不在乎吃喝(羅一四:17),神不因為我們決定吃或不吃而喜悅我們。事實上,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八:8
  4.基督徒在真理的知識上是自由的人,但要謹慎,不要因為個人的自由而我行我素(例如在偶像的廟中坐席),以致成為信心軟弱人的絆腳石。(八:9-12

新營教會松年大學有一次去澎湖遊玩參觀天后宮,他們在看牧師是否會去廟裡。當天晚上班長同學很佩服牧師,雖然不同信仰願意彼此認識。我說我是以參觀古蹟的心情進去,看見建築物1604年興建至今,我們進去不是要膜拜神明,是陪伴未信主的同學。曾經因為同學安排也去南投埔里中台禪寺參觀,我自己心裡也有很多掙扎,到底要不進去,後來教會的長老同工鼓勵,我們是觀摩,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們也不了解其他宗教信仰的狀況。於是我們進去以社區大學的身分進去,也沒有表明牧師教會的身分。那次真的很特別的領受,看見佛教徒對信仰的虔誠尊敬,對廟宇建築的莊嚴肅穆。反觀我們反省自己對上帝的態度是否有如此崇敬,這也是給我們很大的挑戰。

我們有信仰的自由,但是不是驕傲,我高你低,我要推翻你我會進去你不進去。不要故意去廟宇的地方吃祭拜的食物,因為對我們沒有幫助,心裡不舒服、不平安。衛生問題天氣炎熱,外面的食物容易敗壞。清明時不同信仰的家人要預備祭品,是否要一起出錢?為了家庭和諧與關心,我們一起參與分攤。中元普渡社區大樓的祭拜,我們就可以不用參加,如果我是大樓管委會的主委我們可以如何參與?
基督徒可以參加不同宗教的公祭告別儀式,用獻花表達追思。

參考資料:牧師,要不要來一根豬血糕? 黃春生牧師 《教會公報》第3020

基督徒可不可以鴨血、吃豬血糕?利未記十七章講很多次禁止吃血的規定,但我們必須了解禁止的原因乃是因為「血」關乎「生命」與「獻祭」。

血是生命,禁飲血表尊重。除了避免宗教參雜之外,禁止吃血的意義,乃因為血代表生命,而生命是神聖的,不容人類使用各種手段來取他人生命,而尊重生命是背後極為重要的意義。雖然人可以以牲畜作食物,或作為在祭壇上接受饒恕之祭品,但不是意味著人就可以「浪費」牲畜的生命,反而,我們應該以感恩的心來食用。否則,血盆大口的大啖肉類,這與獸類有何不同?

希臘羅馬時代,戰士或男人無視於牲畜作為食物的用途,為增進體力而盛行吸取活牛、羊的血液。而羅馬軍隊在出征前也習慣生飲鮮血,以增加作戰勇氣,成為嗜血戰士。這樣的舉動有違對生命的敬畏,在利未記十七章11節說:「生命在於血」,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賜與的,就連一隻動物的生命也當受敬重。這種取活物的血,與過去台灣人喜愛生喝蛇血的舉動是同樣的,這些都違背聖經的教導。

煮過的鴨血、豬血糕,不同於生飲活體的血液。安息日會的會友,他不僅不吃祭拜的物品,也不吃海鮮和豬肉。長老教會、基督徒在飲食方面是自由的,不要因為我們的自由去輕看那些飲食不自由的人,例如回教徒不吃豬肉、佛教徒吃素。我們給予尊重的態度。包容性給我們自由,排他性回過頭來思考做這件事的目的。

二、對應真理的人
當我們追求真理的時候,卻會忽略人的感受。當我們在甚麼樣的個性中,我讀出的聖經就是甚麼樣的結果。有人專門挑聖經的矛盾與毛病,他讀聖經就無法讀出生命的意義。

我們是用甚麼樣的態度讀聖經?加爾文用敬虔的態度讀聖經,林鴻信老師最喜歡的聖經註釋書是五百年前的加爾文聖經註釋,由他豐富的生命、與信仰體驗、牧會經歷所寫成的。他的註釋書具有深刻的神學反省及對真理的洞察力。若要在認識真理上成長,不只需要學術的學習訓練,我們還需要追隨真理的生命經歷。

三、弘道或弘人
基督徒傳揚耶穌的福音,是一位弘道者。但是過度高舉傳福音的牧者時,就只看見牧師的名字,而忽略牧師傳講背後的福音大能。

常常會聽到一些教會的弟兄姊妹介紹他的牧師,牧師很會講道、很會關心人。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教會,這樣對牧師是一個不錯的讚美,帶他進來教會,除了認識牧師以外,更重要要一起來認識神。

我們聽過各種對教會的讚美:
這教堂很漂亮...這教會的人數很多...這教會的詩班很棒...
但你是否聽過有人稱讚說:這教會有真理的道
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讓上帝的道而不是其他東西、成為教會吸引人的地方
— 蔡頌輝牧師 Andrew Chai  https://www.facebook.com/mychristian4justice/


禱告:學習信仰道路是一條有趣充滿新鮮活力的道路,渴慕在生活中思想信仰。與主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