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08在基督裡的新生命,腓立比書2章1~5節

171008在基督裡的新生命,腓立比書215

台北公舘教會主日禮拜
日期:2017/10/08
題目:在基督裡的新生命
聖經:腓立比書215
講員:王豐榮牧師
講道影片網址:https://youtu.be/Rav_fxfCkNI
  
祝福各位弟兄姊妹佳節愉快,中秋節、雙十聯假旅途平安。
今日舉行北二區聖餐禮拜,在本月分別在各教會舉行,一同關心兩個單位奉獻:
第一、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TCMA) 2009八八風災以來,8年來長期陪伴長老會鄒族區會,聘用兩位鄒族信徒為居家關懷員巡訪約20位老人。
第二、芥菜種會偏鄉兒童自我成長營12歲至18歲的兒童少年參加三天兩夜營隊增進對自我的認識。

上週分享我們要向山舉目尋求耶和華幫助,如同以色列百姓仰望耶路撒冷聖殿。在生活中遇到的難處,可以到戶外走走,看看遠方思想上帝的恩典,幫助我們可以重新得力。

今天分享,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我們都需要一個盼望的力量。
「如果你感到悲傷、痛苦和絕望,要記得基督已經復活,真的復活了!因這復活的大能,我們能夠面對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挑戰」

信仰帶給人最大的幫助是甚麼?  在困難中重新看見盼望。

《腓立比書》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一封書信,目的是要安慰當地的信徒。腓立比教會是保羅親自建立的,牧者與信徒都有深厚的感情。當時腓立比教會遇到了極大的危機。羅馬官府逼迫教會,致使很多信徒陷入軟弱。與此同時,異端邪說大行其道,瘋狂地吞噬教會,部分信徒感到無所適從。這時,弟兄姊妹甚是困惑,教會何以成為這個樣子?
此時保羅正在遭受牢獄之災(腓17),他和腓立比教會的肢體有著相同的處境,有著一樣的悲情,但他比他們堅強得多,他的心裡依然充滿喜樂。因此,保羅提筆寫信,以此安慰他們,勉勵他們在基督裡喜樂——“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腓218)。這本書中,多次出現“喜樂”二字。

一、在基督裡的團契生活
二、傳承使命
三、傳承希望

一、在基督裡的團契生活
在基督裡”是保羅在書信中常提到的一句話,最有名的: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 17

腓立比書第二章: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看見一個團契的生活,當我在基督裡,我可以彼此安慰、在聖靈裡彼此交通、有慈悲憐憫、意念相同、愛心相同。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1.用愛心彼此勸勉、彼此安慰
教會生活中我們看重主日禮拜,來到聖殿敬拜上帝。我們也需要橫向與弟兄姊妹彼此的扶持與關心,這是需要透過家庭小組、家庭禮拜、團契生活彼此關心。團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彼此禱告。生命有發生很多事情,不見得每件事情我們可以互相幫忙,但是在信仰團體中有一個互相禱告的心,就要成為最大的力量。
您願意多花一點時間關心您周圍的弟兄姊妹嗎?讓關心成為公舘教會的信仰文化。多一個關心與問候打破都市人彼此的冷漠。

聖經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我覺得這句話在台北的教會很困難來做,早期大家住平房很容易互相串門子,大家很少關大門,只要有人在家大門都是打開的,在一樓馬上看到有沒有人在家,可以互相關心。坐在門口就成為最簡單的鄰里活動空間,鄰居容易彼此關心。

住公寓以後,要去人家家裡要先打電話、到門口也不見得願意開門。臨時按電鈴,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突然要到我家,家裡都沒有整理。感覺都市人很不喜歡去打擾別人,除非有事情才見面。
會友住家比較分散,雖然交通、公車方便,但是出門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
期待、鼓勵大家可以走出來。在家庭有小組聚會,或是多參加教會的活動,增進彼此的關心。

2.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保羅提醒我們要能彼此相愛,互相包容。不要因為事工意見不同就結黨結派,貪圖虛浮的榮耀。在社會上有很多的社團很強調自己的職位,公共場合穿著背心要繡上大大自己的名字,讓別人知道。這樣可以很清楚辨識對方的名字,因為人很多彼此不一定叫得出名字。但是也提醒自己,擔任職位是為了服務,不是要強調位置的名份。
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不一定要榮耀自己,我們可以榮耀別人、榮耀年輕人、栽培年輕人,讓信仰典範可以繼續流傳。

我們常常會談論信仰典範、過去的長老、牧師如何犧牲奉獻愛教會、為教會服事、去探訪會友。我們應該多聽聽這樣的故事,將他成為我們學習的目標。

二、傳承使命
將耶穌愛人的故事分享給人,我就是那位傳承的人。

[得著主耶穌,傳承耶穌的使命]
一位年老的財主,擁有萬貫家財,可惜膝下無子,家產無人繼承。
一天,他在村子裡貼出一張告示,凡是本村之人,只要到他家來,都能從他家拿一樣自己想要的東西,拿什麼都可以,但只能拿一件。
告示貼出後,立刻有不少人來到他家,隊排成了一條長龍。有人說:“我要桌子。”財主說:“拿走。”有人說:“我要花瓶。”財主說:“拿走。”有人說:“我要金子。”財主說:“可以。”
輪到一個小孩子了,他說:“爺爺,我要你。”
財主高興地笑了,說:“很好。”於是抱起孩子,對排在後面的人說:“你們都可以回去了,我不再給你們東西了。
原來給你們東西,因為我沒有繼承人。現在,有這個小孩子做我的孫子,他將繼續我的全部家產,所以不能再給你們了。”

我們往往就像那些排隊的村民,只知道向耶穌一樣一樣地要東西,卻不知道要主自己。
當我們得著耶穌的時候,其實什麼都有了,因為一切都在他裡面。

三、傳承希望
上週是教師節有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觀賞,描述南投中寮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故事,老師您要不要回來

當王老師從高雄師範大學分發到中寮爽文國中時,心裡有很大的抗拒。在這個偏鄉,孩子不愛讀書的地方。他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他很希望趕快調離開,回到都市。卻看到另外一位老師,他如何去愛學生。
如果這是孩子人生最後一張畢業證書,我要如何幫助他們。
今天孩子會變得那麼調皮,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好的照顧環境。奶奶扶養長大、經濟弱勢撿回收、父親酗酒失業…。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會變得如何?

讓王老師回想到自己的求學時代,父親賭博酗酒,家庭經濟貧窮,他知道只有自己努力讀書才可以擺脫這樣的命運。他感謝有他的老師幫助他,給他經濟的幫助,老師勉勵他也成為一位好的老師去幫助別人。

經歷921大地震之後,孩子好害怕,問老師:老師您要不要回來。這句話打動他的心。他決定要回來留在這個地方。他開始改變教學的方法,用鼓勵的分組討論,讓孩子開始學習,彼此激勵。
只要有0.1的改變,哪怕0.01都會帶向成長。

翻轉教育:是在教育現場常常提到的主題。黃昆輝主席在松年大學分享公義台灣的教育要務,提到當前三個問題與需要:1.教育需要向下延伸,2.要看重技職教育,3.給予平等的教育環境。
1.面對十二年國教的推動,黃主席認為幼稚園的公立托兒名額要增加也要依照地區有足夠的分配,當家庭擔憂幼兒教育、孩童沒人照顧,很難鼓勵年輕人願意生孩子。
2.我們需要很多大學生嗎?如果可以依照個人的興趣、專長,提早進入工作職場,可以少讀很多不必要的學問,許多學生大學讀的科系,在真正職場使用卻很少。學生的未來總是很徬徨,不知道將來要做甚麼?現在學習的科目,將來是否可以使用。
3.面對平等的教育環境,常常經濟較弱勢的家庭它們的求學道路反而需要花費更多費用,因為就讀私立大學、求學中沒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如何幫助弱勢家庭翻轉貧窮,就是給予更多的教育資源。

如果這是孩子最後一張文憑,我要如何教孩子?我們如何給孩子不同的教育目標。讓他在求學的過程中重新點燃希望。耶穌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改變我們的人生的態度。聖靈的工作也要幫助我們在信仰中看見力量。

特別要為偏鄉的教會禱告,偏鄉的牧者就是陪伴孩子、給予新的力量、翻轉孩子的生命。教會就是一個最好的生命教育場地,不只給予知識,也要給予生命。在嘉義中會水林教會的莊信仁牧師,教會沒有多少會友,但是莊牧師看重孩子的信仰教育。給予青少年陪讀功課、信仰造就、領袖訓練。雖然孩子長大不一定會留在水林教會,信仰的生命就要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改變。